潘春富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潘春富书法鉴赏
书画等艺术门类,一般可以分为匠和师两个级别。匠以琢磨技术为长,师以气度来驾驭整个布局。没有文化底蕴的,要脱掉匠气是很难的。所以何绍基曾有诗云: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在当下书法艺术界,真正能称师的不多,太多的都是游于“野路子”自娱自乐,而他与众不同,不同就不同在他是以真书来延展书法艺术表现的。 潘春富,浙江省武义县人,医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理事、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武义双岩书院会员。同时系国礼艺术家,国碎艺术家和被省文旅厅评定为农村文化能人称号。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赛事累获最佳创作奖、特别金奖、金奖。授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者"和"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在医务战线上曾多次荣获优秀志愿者光荣称号。 潘春富,一个不浮躁而根植于传统而又不断自我革新的书法家,对于他作品的鉴赏应该分楷书与行草两部分,一般共识是先楷后行草,但当今书坛真正习楷书能静下心来研修的没几个,而潘老师楷书尽显庙堂之气,不象有的写成印刷体。楷书讲求溢于经史,同时要有自我生命力和艺术表现感染力,否则难登大雅之堂。潘春富楷书着笔沉稳、法度严谨、骨力通达,点画沉浑、墨色饱满,尽显不可撼动之威。正如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观潘春富之真书,有如遇安静祥和之智者,端庄肃穆、安然自若,浸透着深厚的东方哲学与儒家精神。吾以为,其与书家之性情、学养、心智以及持久的思想沉淀密不可分。 在行书方便,不难看出源于楷书的根基而“寓朴拙于洒脱,用笔天然无饰。”他的行书作品传承古典书风,魏晋风度犹现,每观其作,常常可以感觉到先贤书家的身影。从他的作品表现形式看,他是用一种做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对待经典的,在这基础上,对经典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探寻真理的过程,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魅力。刘熙载《艺概》云:“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艺术中很讲求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而字法最终都是要用优美之线条来表现的,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在这方面潘老师可谓是深谙其道,精髓独得,每个环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也是体现一个书家综合能力的评判标准。 旬子巜劝学》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相信在往后的岁月中,以潘老师在孜孜以求的精神,一定会在书艺之路上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传承正统苦修书艺 精益求精自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