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您当前所在位置:当代书画家人才库 > 新闻 > 业界新闻 > “传承与转化——全国隶书楷书名家邀请展”与“隶书楷书创作云课堂”系列活动在济宁举行

“传承与转化——全国隶书楷书名家邀请展”与“隶书楷书创作云课堂”系列活动在济宁举行

字号:

“传承与转化——全国隶书楷书名家邀请展”开幕式孙晓云、何思清、陈成华分别致辞专家授课当代书法名家走进济宁书法公益教学活动中国书协一行考察汉魏石刻
  10月28日,由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山东省书协主办,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联承办的“传承与转化——全国隶书楷书名家邀请展”在济宁开幕,同期举办中国书法大讲堂暨隶书楷书创作云课堂。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副主席张建会、顾亚龙,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王彦,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何思清,山东省文联副主席马述兴,山东省书协主席王瑞,中共济宁市委副书记、济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成华,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宫晓芳,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作昌出席活动。中国书协隶书、楷书委员会委员,邀请展特邀书家,大讲堂学者,济宁市书法爱好者等600余人参加活动。

  孙晓云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是中国书协推动书法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书法事业守正出新、繁荣发展的具体实践,集中展现了当代隶书、楷书书家汲古出新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貌。时代的“书法实践者”通过临古,在传习中转化,在继承中发展,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不断拓展文化视野,感悟经典作品的精神意蕴,用翰墨书写新时代的创造实践,热忱描绘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动人画卷。

  何思清致辞表示,近年来山东省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传承弘扬书法艺术,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精品创作、重大展览、人才培育、文艺志愿等方面取得成效。此次学术交流与创作实践碰撞的盛会,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书家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为繁荣发展书法艺术作出贡献。

  陈成华致辞表示,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利用“中国汉碑半济宁”的资源禀赋,不断打响“书法济宁”亮丽名片。济宁市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对标具有书法发展优势的先进地区,强队伍、扬优势、创精品,以艺术之力推动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彦主持云课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讲授《汉代文艺与时代精神》,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吕文明讲授《齐鲁汉魏碑刻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美学价值》,中国书协副主席、隶书委员会主任张建会讲授《当代隶书的传承与转化》,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吴振锋讲授《当代隶书取法现状分析与点评》,中国书协副主席、楷书委员会主任顾亚龙讲授《对于当代楷书创作的几点思考》,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岭讲授《传承的思与进》。
  袁济喜认为,汉代的文艺与美学反映出来的是天地物与人类主体精神的外向型活动,以气势、运动、古拙、壮丽为审美标准。朝气蓬勃以及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创造中自然表露,这种精神不同程度反应在汉代艺术创作中。艺术来自生活,生活无处不艺术。艺术要留有时代特色,留有生命印记,就要了解所在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进更好创新提高自身创作水平,才能体现博大、包容、大气。
  吕文明认为,齐鲁为孔孟儒学发祥地。为弘扬儒家思想,历代帝王、官吏在曲阜孔庙、孔林留下众多碑碣、祭告、画赞、诗文及画像石等,以颂扬孔子等儒家学人的功德业绩。北朝是我国美学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受儒、佛、道思潮的综合影响,美学走向自觉的空间。人们在原有“气”“神”“意象”等美学范畴之外,提出“风骨”“隐秀”“神思”等内容。将人物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追求三者的宁静、和谐、澹泊、清远。
  张建会谈到,参展的隶书作品皆为临作,植根传统,取向多元,对传统的吸纳变得更为自觉,显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与较好把握,体现出多元的审美价值取向。青年书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富有创作活力和蓬勃朝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关注现实问题,如取法东汉隶书碑刻的作品,趋于保守单调,缺失神韵,作品书写不够自然,挖掘传统不深,反映时代气象正大、刚健丰厚书风的作品相对较少,内在张力和清刚之气不足。
  吴振锋谈到,当代隶书取法的多样性格局已然形成,体现对考古新发现的关注。走进传统,实现创新性转化,并不是一句空话。可贵者在“胆”,所要者在“魂”。魂在何处?在传统经典的细微处。当下作者的弊端,恰恰是与古人“遗貌取神”相反,一些作品“得貌遗神”,汉隶的“神”被悬置了,自我精神也退场了。重拾汉代隶书精神,必须要从微观入手,重温经典,再造辉煌。
  顾亚龙认为,在思想观念上,应树立经典意识,淬炼神气精神。当代很多书家不缺“写”,而缺“学”,不缺“皮肉骨象”,而缺“神气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应深研书史古法,回归雅正书风。要强化“经典”意识,坚守传统,与古为徒,传承“古法”,在“入古”与“出新”的问题上下功夫,不断向“真”和“深”处追问,“所见者真,所思者深”。“新材料”的发现极大开拓了书家视野,提供了学习创作的范式参照和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大量出土的北朝墓志和隋唐墓志,为楷书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王学岭认为,临帖是书法技艺传承的重要途径,我们和传统的连通就在这碑帖之中。“居处恭,执事敬。”做事作书,一定要抱有敬重心和敬畏心。百事之成,必在敬之。保持对传统的敬重之心,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习和传承。临帖是书家一辈子的功课,丝毫含糊不得。临帖之前要静思,有静思方有精进。临帖既要注重“形与神”,也要兼顾点画间的“情与礼”,正所谓“神韵自具骨气”。
  在鲁期间,还举行了当代书法名家走进济宁书法公益教学活动。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楷书委员会人员,济宁市部分书家、书法爱好者约100人参加活动。隶书委员会秘书长耿自礼、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李啸分别作总结评述。

  中国书协一行还先后到邹城葛山摩崖刻经、邹鲁金石拓片馆、尼山大学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等地考察汉魏石刻等。